<rp id="ea7hj"></rp>
<rp id="ea7hj"><acronym id="ea7hj"><u id="ea7hj"></u></acronym></rp>

      <ol id="ea7hj"></ol>
      <span id="ea7hj"><track id="ea7hj"></track></span>
    1. <rp id="ea7hj"></rp>
      <rp id="ea7hj"></rp>
      時間
      更多
      首頁 >> 教育 >>教育 >> 多例學術不端被通報批評,不造假是底線!
      详细内容

      多例學術不端被通報批評,不造假是底線!

      任何憑借抄襲、剽竊、造假獲得的利益和榮譽都是不正當的,同時也是對其他同行的不公平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發布《2022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通報(第三批次)》。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上述案件涉及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醫科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2名學者。其中,32名學者存在抄襲或抄襲剽竊項目申請書的問題,分別受到取消申請和參與申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資格3-5年、撤銷已批準項目、追回經費、通報批評等處罰。
      據澎湃新聞報道,西安交通大學的附屬醫院多名醫生涉及,包括單濤發表的論文存在偽造、篡改研究數據等問題,蔡元真、張國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存在抄襲剽竊問題,李曉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存在抄襲問題。此外,還涉及大連醫科大學多名教授及博士學術不端行為,多人被通報批評。

      微信圖片_20221027101540.jpg

      要看到,除了應有的撤銷、取消、追回等處理措施外,公開通報也是一種該有的處罰。通過這種形式,既能夠讓當事人紅紅臉、出出汗,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時也能夠在學術界形成一種“名單效應”:以后這些擁有學術污點的人,恐怕不會再處處吃香、一路綠燈了。無形中會傳遞一種壓力,使得一些人在想要進行學術不端行為時有所忌憚。
      從上述通報中涉及的相關項目名稱可以看出,此番涉及的人中有不少來自醫療領域。而另據統計,2021年6月至12月29日,國家衛健委網站共通報醫學科研誠信案件300余起,涉及近150家醫院。
      可以看到,有的地方涉及到學術造假,不是一兩個案例。這和涉事單位自我管理不夠完善、不夠盡心盡力有關。涉事單位是否在學術生態方面出了問題,值得關注。如果造假行為得不到有效監督和制止,這種心態在攀比中或可能繼續滋生。而這些學術作品和項目申請,在不少單位又和職稱、業績、待遇等相關。
      此前曾有問題論文作者表示:“作為無數醫生中的小字輩,我當年都(對造假)不屑過。但胳膊擰不過大腿,沒有論文,注定無法向上晉升職稱,職稱上不去,養家都困難!笨赡苷且驗閷τ诋斒氯藖碚f不僅是“名”的問題,更是“利”的問題,才有了鋌而走險的動機。
      有網友表示,“臨床一線的醫生主要職責應該是治病救人,不應過分強調論文、課題、成果”“給在職者論文下達指標這個管理模式合理嗎”……這些疑問和意見,其實又觸及一個老問題:如何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定、考核體系。不僅是醫療領域,在很多科研和教育領域,都有類似的問題,就像醫生的天職是醫病救人一樣,教師的天職也是教育學生,還是有必要區分學術研究類的崗位和業務實踐的崗位,繼而制定與之匹配的考核晉升體系。
      但說到底,這些都不是學術造假的理由,應該一碼歸一碼。不得學術造假是一條不可逾越的基本底線,就好比任何考試都不能作弊一樣,至于考試方式、試題內容等是否科學,是另一個問題。要知道,任何憑借抄襲、剽竊、造假獲得的利益和榮譽都是不正當的,同時也是對其他同行的不公平。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學術領域的打假,應繼續和加勁,不能放松停止。


      來源:紅星新聞

      編輯:王晶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稿

      技术支持: 善建站 | 管理登录
      XX欧美性爱
      <rp id="ea7hj"></rp>
      <rp id="ea7hj"><acronym id="ea7hj"><u id="ea7hj"></u></acronym></rp>

          <ol id="ea7hj"></ol>
          <span id="ea7hj"><track id="ea7hj"></track></span>
        1. <rp id="ea7hj"></rp>
          <rp id="ea7hj"></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