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心釀造時代好酒,2022汾酒封藏大典打造全新清香文化之旅佳釀天賜,封藏承愿。2022汾酒封藏大典于9月27日在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汾酒老作坊拉開帷幕。 所謂佳釀,歷久彌香。于酒而言,上乘的工藝,莫過于天然,最佳的原料,莫過于歲月。從單一的封壇儀式到汾酒活態文化的創意重現,汾酒封藏大典已成為中國白酒封藏的超級IP,作為中國白酒行業的年度盛事而備受矚目。 在文化里傳承,于發展中創新。汾酒封藏大典凝聚了汾酒人的精氣神,承載著汾酒對白酒文化和品牌戰略的全新思考,傳遞著汾酒對中國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此次大典是汾酒集團舉辦的第七屆,是汾酒人在踐行汾酒復興綱領、推動汾酒高質量發展之路上的一項重要課題。 圍繞封藏秋釀、社會責任、尊師重道的精神內核,此次封藏大典通過品質、文化、歷史、工藝等多維展示,將汾酒始終如一的“釀好酒,儲老酒,售美酒”品質路線融合到“敬天·愛人·傳承”三大篇章中,以技藝承載文化記憶,用佳釀封藏時代流光。 以酒入心 封藏承愿 “我宣布2022汾酒封藏大典開幕!”隨著汾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清茂鏗鏘有力地宣布,此次封藏大典正式拉開帷幕。 封藏是白酒生命的二次進化轉變,它賦予了白酒新的生命、新的內涵,是釀酒技藝的再提升、再創新。歷屆汾酒封藏大典都以不同視聽亮點和創新思路給行業帶來驚喜。 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何勇表示,“汾酒封藏大典是一場弘揚傳統酒文化的儀式,自2016年舉辦以來,‘敬天、愛人、傳承’,從‘汾酒文化’到‘文化汾酒’,彰顯著汾酒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堅如磐石的信念、砥礪前行的執著,蘊藏著汾酒人對天地的敬畏與感恩、對先賢的追憶和敬仰! 當前,中國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幕已經拉開。唯有以文化引領,品質至上,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越走越遠,越走越寬廣。 袁清茂曾言,“深厚的文化一定要轉化為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值得關注的是,為使品牌文化真正“活”起來,今年的汾酒封藏大典緊扣汾酒文化內涵,以民國風為設計風格主線,推出了一系列獨具汾酒特色的原創節目,尤其是圍繞汾酒重大歷史事件改編的三大情景劇,通過引人入勝的沉浸式演繹,將汾酒的成長史、變革史、發展史一一呈現。 匠心領航 賡續初心 延續千年的詩意,秉持百年的榮耀。汾酒是中國酒魂,作為“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汾酒享譽6000年釀造史、1500年名酒史、800年蒸餾史、300年品牌史和100年世界史,舉手投足間盡顯歷史之重和文化之厚。在汾酒封藏大典的現場,嚴格的儀式和規范,神圣的氛圍和感覺,種種沉浸式體驗的加持,讓汾酒厚重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入人心。 在莊嚴的古樂聲中,汾酒眾傳承人以古老的禮儀禮敬先祖,彰顯汾酒人磊落做人、以德敬天的心意。 “古往今來,我們以‘禮義’為核心,追根溯源,敬天地自然,以美酒封藏,承載美好期盼,形成了展現汾酒品質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酒禮典制。鑒往知來,我們以‘匠心’為主角,以酒入心,代代相傳,經受千錘百煉,不斷創新發展。釀造技藝的薪火傳承展現了汾酒兒女的使命與擔當、激情與夢想,承載著歷代汾酒人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繼往開來,我們以‘傳承’為精神,推動中華酒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汾酒文化賦予全新的表達形式,打造中國白酒封藏的文化IP,開創中國酒魂在新時代下的璀璨與榮光!狈诰萍瘓F黨委專職副書記李振寰表示。 星火傳承 點亮未來 酒脈與國脈相承,酒運與國運相連。作為“共和國白酒工業的長子”,73年來,汾酒與國家同生共融,砥礪奮進振興國酒,持續做大做強民族品牌,向更優結構、更好效益、更高質量迸發。 “匠心獨蘊,竹酒澄芳。清流之品,得造花香。國運日隆,酒脈更昌。綱領既定,人心所向;顟B鑄魂,品質至上。內強管理,外拓市場。改革深化,積蓄力量。初心不忘,更顯擔當……”汾酒集團總經理譚忠豹誦讀的祝文,將2022汾酒封藏大典推向了高潮。 “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糧必得其實,曲必得其時,火必得其緩,缸必得其濕,器必得其潔,料必得其準,工必得其細,管必得其嚴!弊鳛橹袊劸萍妓噦鞒姓y的重要標志,汾酒釀酒技藝保證了汾酒清香自然的獨特品質。 汾酒之所以能經久不息、揚名海外,得益于對品質的堅守和工藝的傳承!拔沂欠诰迫,我將傳承汾酒精神,弘揚汾酒文化……”在2022汾酒封藏大典現場,老中青三代釀酒人齊聚,一同完成拜師儀式,并在現場莊嚴宣誓,用匠心傳承經典。 汾酒的釀酒師傅們,結合自己獨創的釀酒秘訣和世代傳承的“工匠精神”,總結出了汾酒“工匠精神”五要素——“持度、執念、精研、本真、傳承”,這五要素既是汾酒師傅身上千年傳承的獨特氣質和個性,也被稱為“中國釀酒人的五個信仰”,是中國白酒生生不息的“千年密碼”。 用品質釀酒,以大愛鑄魂。一直以來,汾酒人始終遵循汾酒在精神上的延續與傳承,讓6000年的釀酒史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符號,讓其真正成為扎根在每一個員工心中的信念。未來,汾酒人將繼續秉持著極致的釀酒精神,一同攜手再創輝煌。 (李偉銘) 來源:紅星新聞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