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但所有國人都該尊稱他為“老師”时间:2022-07-01 最近,我被一本書迷住了。 地鐵公交上、中午吃完飯以后、晚上睡覺前......經常一看就忘記了時間。 讀過一遍還不過癮,又反復讀了好幾次。 它不是小說,不是雜志,不是漫畫。 它是一本教材。 是的,上學時多看一眼都煩的教材。 一本值得每個中國人反復讀的教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主編,葉圣陶、姜亮夫審校。 沒有唬人的書封(比如“大師力作、名人推薦”之類),放在書架上,并不突出。 但,就是這么一套書。 被一位出版行業的朋友,很鄭重地送給了我,成為了今年收到最好的禮物。 他留下了這樣的評價: 一本書,知中國文化脈絡。 文稿和圖片注釋無一句空話,深入淺出,新意連連,水平之高為數十年來同類出版物中之翹楚。 1961年出版,近60年來修訂過4次,2008年修訂版,豆瓣評分9.0。 20014年第4次修訂,加入了插圖,評分9.4。 評論幾乎全部是5星好評+長評。 偶爾看到4星,先向作者致敬,再表示這是一本好書,最后再從學術角度上,表示自己的疑問。 甚至還有高中生評論:看完這本書,語文(文言文部分)極少失分。 更有紀念意義的是,這套書是今年的限定版。 除了第一次出版的精裝版《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注:精裝版相比往期出版的平裝本,采用了厚重的亞麻布面,銅版紙書皮,更高克重的紙張,更貼近文物真實色彩的印刷技術,能夠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和保存。 隨書還包含專為這套書定制的: 太陽神鳥書簽 1枚 純天然香料制成的伴讀線香 2盒 牧野之戰玻璃紙鎮 1枚 青龍白虎折扇 這些擺件,均是根據書中的太陽神鳥、西周利簋、四神瓦當等代表中國古代文化最高成就的文物為元素設計,每款都有自己的寓意,還兼具實用,意義非凡。 中國古代文化,有多美? 論含蓄委婉,看《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論豪邁灑脫,看《唐詩三百首》:“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 論視野格局,看《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智! 微言大義,見微知著,這樣的智慧在古籍中比比皆是,是獨屬于中國人的精神財富。 然而,對現在很多人來說,學古文卻比學外語還難。 60年前,有一位老先生認為: “其實學古文并不難,覺得難,是死記硬背難、生搬硬套難。先熟悉古人的生活環境,掌握古人的常識,自然一通百通! 這位勸人“學常識”的老先生,叫做王力(1900~1986)。 10個中國人里面,9個沒聽過這個名字。 但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該尊稱他一聲“老師”。 他是中國語言學的奠基人。 1900年出生在廣西博白,26歲,進入清華國學院,師從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梁啟超,學習語言學。 此后一生,筆耕不錯,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200篇,共約1000萬余字,內容幾乎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開啟了我國近代最早的語言學研究。 他是漢語拼音的制定者、《新華字典》的主要編寫者。 通過他的研究,我國成立文字改革委員會,制定了漢語拼音、普通話的規范,完成了《新華字典》的編寫,迅速搭建起了中國語言學的框架。 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在語文課上學的詩詞歌賦文言文,都離不開他的貢獻。 同時參與漢語拼音制定的周有光教授,評價道: “王力先生,是中國最后一個語言學的天才”。 1961年,61歲的王力先生,時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教授《古代文學》一課。 為了避免晦澀難懂,在課本前寫了兩章通識(基礎知識),作為講義,沒想到因為通俗易懂、旁征博引,被學生喜愛。 遂出成書,叫做《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此后60年,修訂4次,再版數十次,成為各大高校歷史、文學、語言學的入門教材。 現在看,這本書的編寫委員會名單堪稱豪華。 有呂叔湘、丁聲樹、朱文叔、葉圣陶、姜亮夫、洪誠、殷孟倫、陸宗達、張清常、馮至、魏建功等在各個學術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家,每一篇稿子都經過集體編寫組內討論。 組外還有北京師范大學的蕭璋、許嘉璐,人民大學的劉益之,北京大學的趙克勤、吉常宏諸先生傳觀并簽注意見,最后由主編王力教授統稿,1980 年和 2004 年,又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訂。 時間總跨度有四十多年,千錘百煉,成為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 為什么現代的人,總是覺得古文難呢? 王力先生認為,不是理解能力有問題,而是我們對古人的知識學習缺乏體系化。 學《出師表》,老師就一個詞一個詞講翻譯,學生也是一個詞一個詞的學習,等到學《岳陽樓記》,又是全新的詞和意。 久而久之,學了忘,忘了學,越學越覺得古文難懂。 但古人認識的事物,表達的情感,和我們不同嗎? 其實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為什么大部分人,能自如生活、學習、交流,靠得是現代社會的常識。(比如太陽東升西落,一天有24小時,什么可以食用......) 而古人也有他們的常識,掌握了他們的常識,再看古文,就和我們看現在的小說、散文一樣了。 于是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應運而生。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第一感受,全面。 274頁,不算薄,但也不算厚,可目錄羅列很多。 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飲食、衣物14章,無所不包。 乍一看,會讓人擔心貪多嚼不爛。 但看看書名,常識,是值得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這樣的知識并不多。 14章,王力先生從14個不同的角度講述古代文化,希望給讀者建立起一個全面、立體的古代中國。 雖然章節多、篇幅少,但在王力先生的筆下,以點及面,由一及萬,寥寥幾句便把事情講得無比清晰。 整個過程“原來如此”“竟然是這樣”的驚嘆,連綿不絕。 并且不斷的再版,還會加入新的考古發現,和王力老師的教材相聯系起來,非常生動。 比如第一章講天文,而在第一頁“天文”兩字下面放了一張文物圖。 漢魏彩錦護膊。 是不是很普通? 湊近看,上書8個繁體大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字的周圍,有龍環繞。 嗯?!難道穿越是真的! 有人回到在2000年前,留下了這個預言! 這時,即便是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人,也有了好奇心。 而翻過這頁,附上王力老師之前天文篇的解釋立馬恍然大悟。 這里的“五星”:是先秦所謂的太白(金星)、歲星(木星)、辰星(水星)、螢惑(火星)和鎮星(土星)。 所謂“中國”:在古代泛指中原地區。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古代星占學上很常見的占辭!妒酚洝ぬ旃贂肪陀杏涊d:“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利,積于西方,外國用兵者利! 有理有據,有出處可考,寥寥幾句,用“人話”把來龍去脈講得清清楚楚,厲害!。 而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把讀者好奇心勾起來以后,正文開始,更見王力先生堪稱“恐怖”的知識儲備量。 講金星: “金星古曰明星,因為它光色銀白,亮度特別強,又名太白!保ǖ敖闩园祝涸瓉硖捉鹦蔷褪沁@么來的)。 所以古語云:“子興視夜,明星有爛”,“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這里的明星,就是指我們所知的金星。 金星黎明見于東方,叫啟明,見于西方,叫長庚。 所以《詩經》說:“東游啟明,西有長庚”。 講天相: 古人善把自然萬物人格化,《廣雅·釋天》中提到: “云師謂之豐隆,雨師謂之,日御謂之羲和,月御謂之望舒! 聯想到《雨巷》詩人的戴望舒,這個名字也瞬間優美了起來。 講歷法中的習俗節氣: 人日:正月初七是人日,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日。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 上元:正月十五。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叫燈節。朱淑貞《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講宮室: 古人筑墻,很早就運用版筑技術。 《孟子·告子下》:“傅悅舉于版筑之間,”所謂版筑說的就是筑土墻用兩塊木板相夾,兩版中間的寬度等于墻的厚度......! 句句有新知,字字有新意。 每一段文字,都會和蛋蛋姐之前的知識相印證,再不斷拓展出新的知識。 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作者就好像站在你面前,每一句發生的疑問,都會馬上得到解答。 正如豆瓣評論中的一句評語。 “這對王力教授是常識,對現在的學者,都是學問! 每款周邊都經歷了打磨、打磨、再打磨的過程,才最終成為了這幾款充滿著濃濃“中國味”的新春賀禮。 希望這幾款精美的周邊,可以與你相伴,與閱讀相伴,讓讀書成為今年最美好的小事。 也希望這款《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禮盒可以帶著美好的祝福,來到你想送給的那個人的身邊! 《太陽神鳥》書簽 設計來源:太陽神鳥金飾正中描繪的是順時針旋轉的太陽,一共放射出十二道光芒,象征十二個月。周圍逆時針飛翔的四只鳥,象征春夏秋冬這個季節,也象征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整個書簽圖案似一幅現代剪紙,線條簡練流暢,充滿韻律,生動再現了遠古人類“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古蜀人對生命和運動的謳歌。 《伴讀》線香套組 白檀線香:斐濟、澳洲、印度、湯加四國檀香調制而成,作為一個單方香卻表現出了豐富的層次感,辛香淡雅,甜香適中。 雪松線香:悠久的松木香,前調滋生出淡淡的甜香,后味回歸渾厚的雪松木氣息。 設計來源:在古代,品茶焚香是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之一。宋人吳自牧于《夢粱錄》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 伴讀線香封面以四龍盤成的“復雙錢結”為設計元素,這種美麗繁復的編結技法是古代高度發展的編結技法的重要代表,在距今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晚期就已經出現了。 《牧野之戰》玻璃紙鎮 精心提取字樣,保留歲月的不可逆印記。 銘文出自中國文物的九大“鎮國之寶”西周利簋,高透水晶玻璃,清透無雜質,多面折射出銘文內容,邊緣倒邊處理,便于持握、不易割手。 設計來源:銘文出處來自于西周利簋,利簋的發現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學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多件國寶的PK中,利簋作為鎮國青銅器,入選中國文物中的九大“鎮國之寶”。 此簋最為重要、也最有價值的就是我們選取的銘文——該器腹內底部所鑄4行33字銘文,文字雖簡略,卻記錄了一次重大歷史事件,即武王克商的“牧野大戰”: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這一著名戰役為商周兩代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據,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青龍白虎》折扇 四季光陰,春種秋收 游龍萌虎,伴讀左右 設計來源:四神瓦流行于西漢,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蛇蟠龜)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漢代博局紋鏡(TLV鏡)鏡銘中就有:“刻治六博中兼方,左龍右虎游四旁! 青龍、白虎分別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和西方之神,源于古代中國人民的星神崇拜,青龍象征四象中的少陽、四季中的春季,白虎象征四象中的少陰、四季中的秋季。 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用“這是一本多好的書呀!你一定要讀一讀”,給很多朋友推薦過,但反應平平,很多人都問? 為什么我們要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呢? 或者換個問題,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這本書的意義是什么? 小編的回答本應該有很多,比如“這是我們的根”,“中國人就應該關注中國歷史”,“了解過去,才能展望未來”,但都很難說服人。 直到看到豆瓣網友“”的長評: 從內容上來說,它關注的是一種文明的過去,而這種文明又憑著它力撼千軍的生命力和眾多的因緣際會一直延續到現在,終未斷絕。 長達五千年的壽命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而身處傳奇當中的我們,對于傳奇伊始以及傳奇是如何成為傳奇,又怎么會無動于衷? 傳奇里發生過的,如今仍在發生。 【編輯:張潔】 免責聲明:如有侵權,請聯系刪稿 |